contents

安卓 1.5 时代,从豌豆荚伊始

大约在 2009 年,以往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并未意识到 Symbian 系统即将跌落神坛,此时,早前加入 Symbian 联盟的 LG、索尼爱立信等厂商退出该联盟,转战 Android 系统。同年,Symbian 系统市场份额首次被 Android 系统超过,到了 2010 年底,Symbian Foundation(塞班基金会)网站宣布正式关闭,诺基亚眼看要放弃 Symbian 系统,但此时并没有考虑加入 Android 系统,而是转头在 2011 年相继推出自家的 迭代系统 Symbian Belle 和 Symbian Anna。

另一边,随着 Android 手机在智能机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也将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此时,Android 系统推出 1.5/1.6,但在 Android 手机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前一年,Android 系统的母公司 Google(在 2005 年的时候 Google 收购 Android 系统)因「内容审查」问题与中国政府出现分歧,两方关系交恶,最终导致中国政府使用长城防火墙屏蔽 Google 旗下部分产品,Google 也选择将主体业务退出中国大陆互联网市场。「内容审查」也将在未来十几年笼罩着大陆互联网,成为「有关部门」的一把权杖,决定一家互联网公司或生或死。

Google China
Google China

图为网友在中关村谷歌总部进行「非法献花」,图片来源维基图库,遵循 CC BY 3.0

该事件直接导致后续大部分大陆手机厂商出售的 Android 手机没有安装Google 服务框架(即无法下载 Google Play 中的应用)或预装 Android Market(安卓应用市场,即 Google Play 的前身),因此滋生一系列第三方应用市场用于软件分发,这其中就有阿里旗下的 「PP 助手」、腾讯旗下的「应用宝」、360 奇虎旗下的「360 手机助手」、百度后来收购的「91 手机助手」以及由豌豆实验室开发的「豌豆荚」,还有胡松华的「酷安网」(此时,酷安还未开发 App)。

注:该时间上,Android Market 在中国大陆可以正常访问,只是安装使用的前提需要 Google 服务框架,因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非 Google 热衷粉的网友一般不会去捣腾。到了 2014 年 5 月,中国政府屏蔽了 Android Market(此时,Android Market 已经改名为 Google Play Store),正是如此,由大陆手机厂商自家开发的应用市场也逐步成型,这为后续的应用审查埋下伏笔。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还没有「版权」一说,一个应用能够放入的互联网元素可以用填坑满谷来形容,除开下载软件外,音乐、视频等内容都可以在一个应用里下载到,换言之,在不考虑技术难题的前提下,各家平台竞争的是:谁的资源更多,用户流量就越多。豌豆荚便是这样的一个应用,功能上囊括视频、音乐、应用、游戏、备份、手机管理等,用一个的词来概括,即「聚合」。

豌豆荚/豌豆荚官网
豌豆荚/豌豆荚官网

豌豆荚/豌豆荚官网

也是基于「聚合」的理念,在 2015 年豌豆实验室相继推出了「豌豆荚一览」和「开眼视频」,前者收录了超过 500 个应用的内容,其中就包含有「知乎日报」、「好奇心日报」、虎嗅豆瓣精选等,此外,早期还支持海外应用内容,如 Instagram 这些需要翻墙才能看到的内容,也因此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到了次年的 7 月份,阿里巴巴斥资 2 亿美元收购「豌豆荚」,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同年的年底,创始人王俊煜正式离开豌豆实验室,与联合创始人崔瑾伊始了「轻芒系列」。

创新工场黑马,豌豆实验室

2005 年 7 月 19 日,Google 宣布在中国设立产品研发中心,李开复负责其中国研发中心的运营,并担任 Google 全球副总裁和大中华区总裁。早在 2000 年伊始,李开复陆续发表了七封《给中国学生的信》,其中分别谈到了做人要有诚信、如何从优秀到卓越、选择的智能、新世纪的人才观等等。时间来到 2009 年 9 月,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这是一家帮助年轻人创业的天使投资公司。(该段落引述自维基百科李开复词条

2010 年,刚从 Google 中国离职的王俊煜原计划是开发一个由用户发现内容入口的应用,这也是王俊煜写给李开复最初的商业计划书内容,而当时的李开复更加了解未来 Google 的全球化战略,明白 Android 系统才是下一个互联网风口。后来,王俊煜与冯锋及崔瑾组成团队在创新工场创业(三人均为豌豆荚实验室的创始人),三人在此时有着共同的、明确的目的:在 Android 平台上打造一个手机客户端软件。该软件具有备份恢复重要资料、通讯录资料管理、音乐和视频的管理等功能。

豌豆实验室/豌豆实验室
豌豆实验室/豌豆实验室

豌豆实验室/豌豆实验室

最终团队拿到了李开复创新工场的 100 万元天使投资(有趣的是,在同一个时期拿下天使投资还有知乎的创始人周源),之后在投票下将团队名称定为「豌豆实验室」,后来团队介绍这个名字来自于「超级玛丽」游戏,一种能升到天上的藤条,水管工玛丽沿着上去,便满眼都是唾手可得的金币,而那根藤条就是一根豌豆苗。但中间出了个插曲,发现「豌豆」域名早已被他人注册(后于 2014 年买回该域名),最后软件只能妥协叫「豌豆荚」,团队叫「豌豆实验室」。

「豌豆荚」的功能开发、迭代更新等技术问题并非简单之事,身为工程师且也是创始人之一的冯锋对这点最为清楚,(豌豆荚)不仅极为考验工程师的的编程要求,且在当时的环境下,豌豆荚的薪资与 BAT(即百度 Baidu、阿里巴巴 Alibaba、腾讯 Tencent 三家企业)对比吸引力更小,更难招人。最后,冯锋以「豌豆荚员工可以全员持股」为条件吸引人才。也是在此期间,几位创始人陆续拉拢了范怀宇、黄超、周利民、李大海、张铎、张涛等优秀人才加入到团队中。

恰是这些优秀人才的组合,豌豆荚团队陆续出品各类优质作品,其中有豌豆荚锁屏豌豆荚通知清理豌豆荚一览开眼视频,这些应用在功能上各自独立,也因应用的各自独立,成了决定几位创始人之后的不同出路。2013 年,是中国互联网市场逐步特殊的第一年,市场即将被三巨头 BAT 垄断划分,第三方应用市场注定难逃此劫,头年的 8 月,百度宣布以 18.5 亿美元完成收购 91 无线(即 91 助手的主体)。(这种格局直到拼多多、美团及字节跳动的出现才被打破,后于 2021 年,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市场进行严厉的反垄断彻查,市场才稍微有了新的规则。)

次年,行内传出消息,豌豆荚团队拒绝了阿里巴巴的收购邀约,此消息传出不久,团队同时还对外称获得软银领投的 1.2 亿美元 B 轮融资和 DCM 及创新工场的跟投。在互联网,传言某家企业被要某大企收购,那么这个传言往往是延后的既定事实,有人说这是公关团队在测试用户群体的反应。两年后的 2016 年 7 月,阿里全资收购豌豆荚,将其纳入名下移动事业群六大矩阵之一,豌豆荚的独立之路到此落下帷幕,同时意味着第三方应用市场到此终结。

最初三位创始人选择留任豌豆荚,但到年底,或是因豌豆荚的产品理念发生了改变,最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创始人王俊煜和联合创始人崔瑾及豌豆荚技术怀宇伊始「轻芒系列」及「光涧实验室」(后者为孵化中心);冯锋留任已被阿里收购的豌豆荚;开眼视频则继续由李智接手,等待短视频风口的到来。此时,第三方应用市场仅剩下胡松华的酷安,但也将在不久之后转型。

轻芒:第 N 个修订版本的发布

2016 年年末,内地媒体评价王俊煜二次创业,而这个创业的项目,无论当时抑或彼时,读者们都不会陌生,它便是「轻芒系列」,轻芒系列初代的重心产品只有「轻芒阅读」(Android 版本叫「轻芒阅读」,iOS 版本叫「轻芒杂志」),其前身即「豌豆荚一览」,因其豌豆荚被阿里收购,「豌豆荚一览」也便从豌豆荚系列拆分独立出来,之后重新取名为「轻芒阅读」,「轻芒」一词则是取自「轻巧、锋芒」两个词的首尾词,一同改名的还有「豌豆荚通知清理」,改名为「轻芒通知清理」。

轻芒/网络图片
轻芒/网络图片

轻芒/网络图片

此时,「轻芒阅读」还没正式接入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另一边,张小龙的微信团队推出小程序(内测阶段),即便还是处于内测阶段,但在媒体的报道下却变得热火朝天,很多互联网创业者都想站在这个新的风口上,王俊煜也不例外,在对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后,2018 年 4 月,在由阿拉丁(阿拉丁小程序统计平台和阿拉丁指数)主办的「小程序创新大会」上,王俊煜带来了他的新产品「轻芒小程序 +」,一个帮助内容产品更好搭建内容的小程序,不同于「轻芒阅读」,「轻芒小程序 +」面向的群体更多的是 B 端用户。

在「轻芒小程序 +」发布的前一年,王俊煜就察觉到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已经走到瓶颈,便发现其中的契机,「轻芒杂志」也借此正式接入微信微信公众号内容,为微信公众号做内容分发。后来根据平台的调查数据显示,在 2017 年,微信公众号的平均打开率不到 5%,之后微信团队不得不对微信公众号重新布局,并于次年微信应用版本大更新中,微信公众号由列表模式改为信息流模式,这也恰恰验证了王俊煜当时的嗅觉是对的。也是在这一年,只做「内容搬运工」的前豆瓣产品设计师于向飞创办的聚合阅读应用「猫弄 MONO」也即将伊始新的产品布局。

轻芒杂志 一代
轻芒杂志 一代

初代轻芒杂志 App 仅有 iOS 版本

2018 年 8 月 31 日,轻芒团队对外宣布完成数千万元 A+ 轮融资,到了 2020 年初,团队再次发布消息宣布「轻芒杂志」和「轻芒阅读」将进行整合,统一叫「轻芒杂志」。此时,「轻芒杂志」的内容分发将不再局限于微信公众号内容,同时还接入了 RSS 订阅、Podcast 等功能。2020 年 1 月,轻芒团队开启了「轻芒杂志」的内测版本,并邀请了早前为「轻芒阅读」的用户群体参与内测,或许是官方也不敢百分百确定正式版本会在什么时候发布(官方有透露大概的时间,但没有具体的时候,实际上线时间也确实延迟了),索性将测试版本诙谐的叫做「草稿版本」。

另一边,该时间点上,一些开发 RSS 订阅/阅读软件的独立开发者收到了 App Store 的删号通知,内容通知 RSS 软件内不能携带有 RSS 源(应国家网信办要求),其中收到通知的就有 RSS Reader(原 RSS Prime)的开发者 ZhangZiChuan。不久之后,Inoreader 受长城防火墙影响无法在中国境内访问,到了(同年)9 月,知名 RSS 阅读软件 Reeder、Inoreader、Fiery Feeds 等被通知从中国大陆区 App Store 下架,理由是违反中国法律。

终于在经过 N 次修订、5098 位用户参与内测及将近一年的时间后,由王俊煜于 2020 年 9 月末在官网、微信公众号及 V2EX 发布文章称「轻芒杂志 3.0」已提交 App Store 审核即将正式上线。 数天之后,「轻芒杂志 3.0」如期到来,其官网页面介绍写着 Slogan「为少数认真阅读的人设计」。团队介绍,「轻芒杂志 3.0」整合了轻芒的两款阅读产品——「轻芒杂志」和「轻芒阅读」,不仅保持了高品质兴趣杂志的编辑模式和阅读体验及创新的马克功能;还全新支持了订阅任意公众号和 RSS、订阅模式浏览等一系列阅读器产品的能力,是一款在中文世界里可以「订阅一切,马克一切」的阅读产品。

轻芒杂志 3.0
轻芒杂志 3.0

轻芒杂志/官网

轻芒团队还表示希望服务好那些有主动订阅需求、想认真读点东西的人,能更好地发现、阅读和积累自己认为的好内容。但从整合至正式上线的这段时间里,大陆互联网的内容格局已然开始布局新的走向,即「内容付费」,豆瓣的「豆瓣时间」,知乎「盐选会员」,果壳的「分答」,简书的「付费文章」,就连微信公众号也在 2020 年年初加入到该阵营(即灰度测试付费阅读)。而「轻芒杂志 3.0」只是简单开启付费解锁高级功能,另一边,与「轻芒杂志」同类型的软件「猫弄 MONO」却更加懂得顺应市场,在 4.0 版本中推出「MONOZINE」(阅读杂志),开启了付费内容。

告别:过去的与未竟的

2021 年 5 月 8 日,轻芒杂志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我们在过去的运营工作中存在一些疏漏,接下来,也会认真复盘整改,吸取经验教训。」,「轻芒杂志」App 将暂停服务一段时间,该公共引发其用户群体的一系列猜测。其中最多用户猜测是内容版权问题被迫暂停,因轻芒杂志可为用户提供公众号内容,认为该行为引起腾讯公司的版权起诉。

随即,轻芒官方就用户群体的猜测做出了回应,内容称与腾讯公司无关,也与内容版权无关,但也没有具体透露什么缘故。官方只在回应的文章中保证了「轻芒杂志」会在后期回归,至于回归的具体时间并没有透露。时隔 4 个月之后,轻芒团队再次于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宣布名下另一产品「轻芒封面」停刊,官方公告内容称「因目前团队的精力和资源都过于有限,难以保障其内容质量」,所以选择「停刊」。团队表示在未来三个月后会有新的产品发布,为此,轻芒团队为读者提供了「停刊特别版」作为后续产品发布的过渡期,同时,团队还推出了一个「电子杂志」,订阅者在小程序购买后通过预留邮箱获取到该电子杂志的 PDF 和 EPUB 格式的文件。

2021 年最后一个月,一切看似平常的轻芒团队在官网和公众号发布了文章《我们倒闭了》,内容宣布旗下产品轻芒杂志的关闭,在文章中还讲述到,自从 5 月份被迫暂停服务以来,按照有关部门给团队提出的要求,意味着原来产品的定位要做比较大的调整,这和做一个新产品差别不大。对于彼时已经囊中羞涩的轻芒团队而言无疑是宣判了死刑,对此,团队在清算最后的资金后,选择对此前付费购买的用户做退款处理。不难猜测, 团队遇到的问题或与上述提到的 RSS 订阅有着莫大联系,在此之前,团队还专门向其读者发布问卷收录各类优质 RSS 订阅源。

公告/轻芒官方
公告/轻芒官方

公告/轻芒官方

随着「轻芒杂志」的关闭,团队也预告了一个新的产品「阅览室」,一个付费内容阅读的 App,一个给认真阅读的人读长文章的地方。根据团队的介绍,阅览室从上线第一天开始,就会是一个全付费的产品,不设免费档。即日起,到阅览室第一个 Beta 版和大家见面之前,可以花 800 人民币成为「创始读者」。「创始读者」将是阅览室的终身会员,也可以更早进入阅览室开始阅读。

「轻芒杂志」在商业上不一定是成功的,但是在其用户眼中,他或是其用户最想要的产品,在内测的近一年时间里,可以说是王俊煜与用户互动的一年,在每周,王俊煜都会例行发布「轻芒通讯」报告产品的进度,以此与用户沟通交流。「轻芒杂志」完成了哪些功能和后续推出什么功能,都是收集了用户的反馈,在 ProductBoard 上依然可以看到这些(更新)记录。

现在回头看「轻芒杂志」,它完成了王俊煜最初写给李开复的那份商业策划书之初心,也实现了其用户群体对互联网内容发现(订阅)的愿景。

参考资料: